首页 - 新闻中心 - 媒体报道

“基本”二字有深意

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:“要瞄准‘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’的目标,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,特别是要加快防疫、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、人居环境舒适度,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。”这一番话,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,对我们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。

对于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,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,他多次强调,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,把乡村建设好,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乡村建设如何开展?要把握好哪些重要原则?总书记提出的要让“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,这其中的“基本”二字蕴含深意,需要我们认真体会。

这“基本”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认知。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加速推进,城的比重上升、乡的比重下降是必然趋势,但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,未来仍将有大量农民在乡村生活、工作、发展,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,这本身就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。

这些年来,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,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农村不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,而是和城镇各美其美,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农村生活条件距离“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,其基础设施完备度、公共服务便利度、人居环境舒适度等,和农民的期待也有落差。农民群众要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,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这“基本”更是对我们国情农情的深刻把握。“基本”具备就是“大致上”“大体上”具备,不是“全面”具备,更不是超常规实现、跨越式发展。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,任何一项基础设施的提升、一项公共服务的推进、一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乘以60多万个行政村、近5亿农村常住人口的基数,都是世界级的庞大工程,牵一发而动全身,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,更要考虑农民的接受度。

我们在提高公共服务、改善群众生活时,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,有多少米做多少饭,不随意吊高胃口;我们在进行基础建设时,要长远考虑,不搞大拆大建,更不能“讲新鲜”“图好看”,要以满足农民群众生活需要为引领,重点加强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;我们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时,要立足乡土特征,不能简单“向城市看齐”,既要功能完备、设施完善,也要保留乡风乡韵、乡景乡味。

虽然只是“基本”要求,但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。我们既要快马加鞭,努力补齐农业农村在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上的短板,又要量力而行、稳扎稳打,在实效上见真章,争取早日实现“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”的美好追求。

来源:农民日报

点击阅读全文

收缩
TOP

国冠控股有限公司 Copyright@2022 CHINA CO-OP GROUP All Right Reserved
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(国家农展馆院内)

邮编:100001

电话:010-00000000

京ICP备2022014798号

国冠控股有限公司

京ICP备2022014798号